什么是亲子遗传?亲子遗传的本质来源于母本和父本的DNA传递给子代,其生物学本质就是配子(精子、卵子)和受精卵的形成。说起配子的形成,不得不从减数分裂开始说起。减数分裂是一种细胞分裂过程,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其目的是生成生殖细胞(卵子和精子)。这种类型的分裂导致子细胞具有半数染色体数量,从而在受精时保持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精子的形成
在成熟的男性体内,精原细胞复制后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而两个次级精母细胞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4个精子。
卵子的形成
在成熟的女性体内,卵母细胞复制后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第一极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期间,第一极体分裂成2个第二极体,次级卵母细胞则分裂成一个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而后,卵子和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最终将来源于母本和父本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因此子代会表现和母本/父本相同的性状。
亲子遗传的本质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基因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以脱氧核苷酸(也就是DNA)的化学形式存在于“染色体”上。基因可以将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遗传信息转变为特定的生物表型,也就是我们看的性状,比如双眼皮、黑眼睛等。尽管性状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是遗传占主导地位。而由一对基因决定的性状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简单来说:如果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A和a,且A对a为显性;则其性状的表现则符合以下遗传规律:
亲子遗传中的常见性状
单双眼皮
有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控制单眼皮和双眼皮性状的遗传规律符合常染色体遗传,其中,双眼皮为显性性状(A),单眼皮为隐性性状(a)[1]。其遗传规律可以概括为:如果父母双方都是单眼皮(父母基因型均为aa),那么孩子只会是单眼皮(aa);如果父母双方均为双眼皮(Aa或AA),则孩子为单眼皮(aa)或者双眼皮(Aa或AA)均有可能。
脱发
脱发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心理、遗传等。遗传因素导致的脱发也称为遗传性脱发,遗传性脱发的疾病主要有先天性脱发和雄激素源性脱发[2]。有趣的是,先天性脱发和雄性激素脱发都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a)。
这意味着,如果父母双方均有遗传性脱发疾病(aa),那么通常后代(aa)也会患有遗传性脱发的疾病。但是如果父母双方只有一方患有遗传性脱发疾病(有一方基因型为aa),则孩子会有一定概率遗传到(孩子有可能为aa)。
卷舌
卷舌指的是近舌尖处两侧边缘向上卷成'U'形或筒状,而不卷舌指的是舌不能向上卷起。有研究统计指出:人类的正常人类卷舌和非卷舌的遗传为一对常染色体基因所决定,卷舌基因(A)对非卷舌(a)基因为完全显性[3]。如果父母双方均为不卷舌(父母均为aa),那么孩子也表现为不卷舌(aa);而如果父母双方都是卷舌(Aa或AA),则孩子卷舌(AA或Aa)和不卷舌(aa)均有可能。
前额发际线
前额发际突出三角尖(寡妇尖)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前额发际平齐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4]。如果父母双方的前额发际线均为平齐(父母均为aa),则孩子的前额发际线必然是平齐的(aa);如果父母双方前额发际线为突出的三角尖(AA或Aa),则孩子前额发际线有可能是突出的三角尖(Aa或AA)也有可能是平齐的(aa)。
耳垂
当耳垂下缘与面颊相交呈明显的锐角,下缘明显位于耳下基点水平位置之上则判定为无耳垂;当耳垂下缘垂直于面颊或者下缘明显位于耳下基点水平位置之下呈游离状则判断为有耳垂。耳垂性状的遗传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其中有耳垂为显性性状(A),无耳垂为隐性性状(a)[5]。如果父母双方均为无耳垂(父母均为aa),则孩子一定为无耳垂(aa);如果父母双方均有耳垂(AA或Aa),则孩子有可能有耳垂(AA或Aa),也有可能无耳垂(aa)。
手指嵌合
左、右手指相互交叉即为手指嵌合,为较明显的不对称行为,右手拇指在上,且比较自然为显性性状,反之为隐性性状,其遗传规律符合常染色体遗传[6]。如果父母双方手指嵌合时均为自然的左手在上,则其孩子一定也是左手在上(排除后天训练及环境因素的干扰);如果父母双方手指嵌合时均为自然的右手在上(Aa或者AA),则孩子有可能是左手在上(aa),有可能是右手在上(Aa或者AA)。
拇指外展
拇指不能外展的是显性性状(A),可以外展的为隐性性状(a),符合常染色体遗传规律[6]。如果父母双方的拇指均能外展(父母均为aa),则孩子必然表现为拇指外展(aa)。如果父母双方的拇指均不能外展,则孩子可能表现为拇指外展(aa),也可能表现为拇指不能外展(Aa或者AA)。
参考文献
[1]王梦玉.单双眼皮的性状分布调查及遗传规律分析[J].科学咨询, 2020(6):2.DOI:CNKI:SUN:KXZC.0.2020-02-039.
[2]黄伟苹;顾军.脱发性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02):120-122.
[3]贾树彪;朱红标;李山源;梁富贤;何大鹏;李雅珍;孙学军;徐齐飞;王斯军.人的卷舌遗传的群体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04):52-56.
[4]张威,刘鹏,孙中芙,等.印度人前额发际基因频率的调查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3(3):2.DOI:CNKI:SUN:ZYYA.0.2013-03-008.
[5]尹娇杨,于黎明,刘健,等. 辽宁锡伯族及汉族耳垂基因频率的分布[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8(1):11,18. DOI:10.3969/j.issn.1006-9534.2000.01.005.
[6]曾繁荣,王梓州,王娅,等.湖北汉族7对遗传性状调查与分析[J].生物学通报, 2019.DOI:CNKI:SUN:SWXT.0.2019-09-004.